1937年德国化学家Otto Bayer发现了异氰酸酯与活沷氢化合物的聚合反应,从而建立了聚氨酯化学的基础。
40年代德国人制取了聚氨酯粘合剂,50年代德国人亚当合成出聚氨酯混炼胶(MPUR)和聚氨酯浇注胶(CPUR),商品名Vulkallan。在欧美、日各国也相继生产出不同牌号的几十种聚氨酯浇注胶、热塑胶、泡沫塑料、铺装材料、涂料、粘合剂等相继形成了工业化生产。70年代聚氨酯合成材料的品种已向系列化发展,合成与加工工艺已向连续化、自动化、高速化发展,并开发出反应注射成型(RIM)。
70年代末80年代初,聚氨酯的品种、牌号已超过300个,其中RIM系列品种、水系聚氨酯、高弹性聚氨酯泡沫塑料、单组分的涂料和粘合剂,以及聚氨酯防水材料的系列品种都以新的面目争相出现。
聚氨酯的合成与加工,已普遍采用自动化浇注和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计量→混合→成型的一体化工艺与设备。近年来室温快速硫化和相互贯穿网络高分子(IPU)有了新的发展。
1993~1998年美国PU弹性体需求预计以年均3%左右速度增长,西欧地区约为1.5%。全球TPU弹性体产量1996年为12~13万t,预计到2000年将达14.6万t。TPU约占热塑性弹性体市场的10%,年均增长率4.4%左右。目前美国、西欧和日本仍是世界PU弹性体生产与消费的主要国家和地区,与此同时,环太平洋地区国家对PU弹性体的需求在持续增长。
我国聚氨酯弹性近年来有很大发展,1994年生产能力为6.87万t/a,实际产量约2.3万t,1995年实际产量约3.8万t,预计2000年产量为6~8万t。
自本世纪30年代发明聚氨酯橡胶(PUR)以来,由于其性能优异,聚氨酯的产量增长很快,同时也促进了聚氨酯弹性体的发展。聚氨酯弹性体的杨氏模量介于橡胶与塑料之间,具有耐磨耗、耐油、耐撕裂、耐化学腐蚀、耐射线辐射,与其他材质粘接性好,高弹性和吸振能力强等优异性能,因此在国民经济许多领域获得广泛应用,成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。